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(2024)》,截至2024年9月末,中国生成式AI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.5亿人,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0%。截至目前,中国共有350个生成式AI产品完成备案,AI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7000亿元人民币,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,覆盖芯片、算法、数据、平台、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。这一统计数据不仅反映了生成式AI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,也展示了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作用。
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,美国AI领军企业OpenAI在其“12天12场直播”活动的第三场直播中,正式推出了新一代推理大模型o2。新版本的o2模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速度提升了60%,错误率降低了40%,并且首次支持多模态输入功能,能够同时处理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。与此同时,OpenAI宣布其ChatGPT Pro订阅服务的用户数已突破1000万,显示出AI对话模型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。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透露,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,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。
12月6日,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上,华为云发布了盘古系列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,包括盘古CV大模型、盘古NLP大模型和盘古科学计算大模型。这些模型基于华为自研的昇腾AI处理器和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构建,具有强大的算力和高效的训练效率。其中,盘古CV大模型参数量超过1000亿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视觉预训练模型之一;盘古NLP大模型则在多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取得了SOTA(State of the Art)成绩。华为云表示,盘古系列模型将为各行业提供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,加速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。
特斯拉于12月10日正式向部分用户推送了最新的FSD(Full Self-Driving)Beta 11.0版本更新。此次更新带来了多项重要的功能改进和技术优化,包括更精准的车道保持、更流畅的变道操作以及更安全的城市道路驾驶体验。此外,特斯拉还引入了全新的神经网络架构,用于提高车辆对周围环境的理解能力。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,FSD Beta 11.0是迄今为止最稳定、最可靠的版本,标志着特斯拉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尽管FSD仍处于测试阶段,但其不断迭代的技术进步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为了推进行业应用发展的标准化,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了《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建设发展参考架构》。该报告旨在为各行业主体明确AI应用建设的重点和目标,降低应用开发和复制的边际成本,促进AI技术的广泛应用。报告指出,AI在能源、医疗、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,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,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。此外,报告还强调了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伦理规范等重要议题,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。
中关村科服公司在人工智能赛道重点布局多个专业服务平台,推动发起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,并在数字产业中心集聚服务孵化相关项目。朝阳区作为首都经济大区和前沿产业发展高地,已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,积极打造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应用为核心,以场景应用为驱动的“朝阳模式”。中关村创新社区·数字产业中心作为朝阳北部科创带的重要节点,已引入40余家科技企业,涵盖AI算力、AI视觉、智能声学、模型训练工具等方向,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。中关村科服将持续通过战略直投、基金投资等方式,继续深化向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布局,为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。
随着AI技术的快速普及,各国政府对于AI的监管也在逐步加强。欧盟在AI监管方面走在了前列,欧洲议会和欧盟国家的谈判代表已于去年12月就AI监管达成了协议。根据即将生效的《人工智能法案》,AI系统将被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,高风险应用将受到更为严格的审查和限制。该法案旨在确保AI系统的透明性、可解释性和公平性,防止滥用和误用带来的潜在风险。此外,法案还强调了个人数据保护的重要性,要求企业在使用AI技术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,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,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医疗,从金融科技到智慧城市,AI的身影将无处不在。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,2025年全球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或将接近3000亿美元,服务器市场规模或达到6000亿美元以上;而全球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未来六年的复合年增长率(CAGR)将达到近50%,到2028年预测规模达1095亿美元。多位行业领袖认为,AI的发展速度可能将超越所有人的想象极限,未来几年内,AI有望实现更多突破,甚至迈向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新纪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