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安全维度来说,航空装备是现代国防的基石,自主研制的战斗机、运输机、无人机直接决定国土防空、远程投送和快速反应能力,只有掌握整机和发动机核心技术,才能在国际局势复杂化的背景下确保战略主动权。从经济维度:航空产业链长、附加值高,可辐射新材料、数控机床、电子信息、航空金融等上下游产业,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。从科技维度:航空工业是“工业之花”,集中了材料、动力、信息、制造等领域的尖端技术,技术溢出效应显著,带动汽车轻量化、通信、高端数控机床等民用产业升级。从国际竞争维度:全球航空市场长期被波音、空客垄断,中国通过 C919、ARJ21 等机型进入商用客机“第二梯队”,既打破进口依赖,又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提供性价比更高的选择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简而言之,航空工业是中国实现“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安全强国”的关键抓手,既能保障国家安全,又能拉动万亿级高端制造集群,还能把“卡脖子”清单变成“创新成绩单”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,既覆盖顶层设计,又细化到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具体抓手。
一、法规与规划先行
1. 制定《航空产业发展促进条例》,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。
2. 编制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》《通用航空产业规划》,与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、交通强国纲要同步衔接。
3.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“航天强国”首次写进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设目标。
二、基础设施与资金支持
1. 民航发展基金免征、补贴、降费;免征航空公司应缴的民航发展基金;降低机场、空管、航油等政府管理收费等。
三、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升级
1. 设立专项资金,集中突破航空新材料、核心零部件、高端装备等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2. 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协调机制,引导要素向配套能力强的区域集聚,形成上海、成都、西安、沈阳等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。
3. 推进C919、ARJ21等国产飞机规模化生产,实现碳纤维、发动机关键件全国产化。
四、市场与运营环境优化
1. 灵活运力引进与时刻政策:换季航班时刻向恢复生产需求倾斜,协助航空公司快速恢复国际航线。
2. 政务服务“网上办、非现场办”,减少企业行政成本。
3.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场建设。
五、人才与生态培育
1. 高校与龙头企业协同育人,建设航空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(沈阳航空科技馆、飞亚达计时文化中心等,不失为研学的好去处),动态调整培养计划,补齐复合型人才与高技能工匠缺口。
2. 完善飞行培训与职业技能体系,确保人才迭代与技术升级同步。
3. 拓展低空经济、无人机物流、航空旅游等新场景,扩大市场需求。
通过以上组合拳,我国正构建“安全、智慧、绿色、高效”的现代民航体系,为航空强国提供持续动能。